首页 > 重庆 > 正文
脱贫攻坚最美人大代表|粟友卓:带领村民走出茶旅融合新路子
10-27 11:18:50 来源:上游新闻·重庆晨报

GetAttachment (2).jpg

△茶园村党支部书记粟友卓(右)

一大早,巫溪县红池坝镇茶园村的茶园基地里已热闹起来。

县人大代表、茶园村党支部书记粟友卓一边忙着往货车上装新制的粗茶,一边与陕西的茶商沟通货款事宜。一旁的村民丁大卫咧着嘴笑了,这批货给他带来1000余元收益。而家中8亩茶叶中3亩有产出,一年仅茶叶就赚了12000元。

在茶园村,以种茶增收的还有290户。今年春季,通过茶叶鲜叶户均收入2870元,最高达11433元。2017年以来,粟友卓带着当地群众发展茶产业,让小小的茶叶成为脱贫“黄金叶”,走上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。

成立合作社,把产业做起来

“中岗乡(红池坝镇原名)自古种茶,属中高山茶叶生产区。”粟友卓介绍,当地土壤多为微酸性青砂土,适宜茶树生长,当地很早就开始发展茶叶产业,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达到鼎盛。90年代后,当地茶叶产业逐渐没落,不少村民砍了茶树改种“三大坨”——包谷、红苕、洋芋。

是什么原因弃茶种粮呢?红池坝镇地处偏僻,长期粗放式种茶,作坊式加工,熟人式推销,使得茶产业经济效益低下,群众发展茶叶积极性不高。

“看着觉得痛心,‘中岗茶叶走西乡’的口碑不能丢,增收致富还得靠这片金叶子。”2003年,在外务工多年的粟友卓回到老家,将种植茶叶当成事业,通过租用土地种植茶叶,从手工加工到机械化生产,规模日趋扩大。

2011年,粟友卓当选县人大代表,已经是该村的支部书记。他默默下了决心:村里守着金碗而不知,一定要把这片产业发展起来。

粟友卓先是投资扩大茶叶种植规模,当年成立巫溪县绿韵茶叶种植合作社,入社土地100.2亩,主要从事茶叶种植、加工、销售。2013年,他又以500元/亩的价格租下100亩土地,打造标准化茶园。从茶苗栽种、茶园建设到茶园管护,向意向群众传技术,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。茶树投产最少得三年,粟友卓用茶叶加工的收益投资建设标准化茶园,三年间还亏了不少。

铺好“致富路”,户均收入2870元

2016年,在粟友卓等的建议下,当地政府将茶产业作为当地的主导茶叶发展,相应基础设施建设等进一步完善。也在同年末,他通过院坝会、主动上门,发动群众一起种茶。

“你让我们种了茶,口粮怎么解决,有了产出谁能保证能卖得出去?”经历过茶叶低迷期的群众,多数对粟友卓的这一提议并不赞同。

“现在不仅有技术与市场,我们还有茶的牌子,叫你们种我就有保证增收的底气。”彼时,100亩标准茶园已见效益,还与重庆市农科院茶叶所(重庆市云岭茶业)也达成合作协议,茶叶销路也进一步拓宽。粟友卓心里有了底气,两个月发动246户,共种植500所亩茶叶,其中贫困户68户。

为发展壮大村里的茶叶种植产业,粟友卓又带着自己三年亏本的经验,与驻村工作队一起向当地政府争取补贴。茶叶产如何发展?各类生产资料花费多少?粟友卓带着以往亏本经历为相关部门提供补贴的精准测算。现在,当地每发展一亩茶园,政府在当年会予以2100元的建园补助基金,之后每年补贴300元,用以茶园的管护。

2019年2月,在近200万元产业化项目资金的支持下,茶园村重新组建了由村集体控股的茶叶加工企业——巫溪县新茗茶叶有限责任公司,形成了“村集体 公司 专业合作社 农户”的产业发展模式,完成450平方米的茶叶生产车间建设。目前,该生产车间拥有1条绿茶生产线,1条粗制毛茶生产线,日加工名优茶1000斤,日粗制毛茶鲜叶5000斤,年产量近3吨,年产值近200万元。

据了解,新茗茶叶有限责任公司2019年为茶园村村集体带来了10万元的收入,2020年春季通过收购茶叶鲜叶带动茶园村及邻村259户村民增收,其中茶园村贫困户68户。共计支付茶叶鲜叶款70.95万元,户均收入2870元,最高收入11433元。

拓宽致富路,走“茶旅融合”新路子

眼下,从红池坝镇政府到茶园村镇在进行着道路拓宽工程,部分路段已完成,达到4.5米宽。

“高山茶园本就是一处风景,再加上距离红池坝景区仅20余公里,我们正深入推进茶旅融合项目。”粟友卓介绍,基地在做大做强传统茶叶种植和加工产业的同时,还积极探索“茶旅融合”发展新路子,依托茶叶种植基地、加工车间以及特色民宅,开展集采茶、制茶、品茶、茶食、茶宿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。

2019年,粟友卓把道路拓宽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,向镇党委汇报后,主动找到对口帮扶单位县发改委协商修路事宜,最终敲定投资1500万将路面拓宽。

望着村里已拓宽道路,村民唐继华非常高兴。“我在茶叶种植基地务工,一年工资近两万元,年收入是过去的好几倍!”以前,唐继华一家以种植洋芋、红薯为生,一年忙活下来,只有几千元的收入,他家因病因学被识别为建卡贫困户。2018年,他进入茶园村茶叶种植基地务农,这份工作让他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“以后路宽了、人多了,我厨艺还不错可以开个农家乐,借着风也要吃旅游饭。”唐继华对未来充满信心。

上游新闻·重庆晨报记者 陈翔

【免责声明】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“来源:上游新闻-重庆晨报”或“上游新闻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上游新闻联系。

举报
  • 头条
  • 重庆
  • 悦读
  • 人物
  • 财富
点击进入频道

本周热榜

汽车

教育

美家

楼市

视频

举报内容
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
获取验证码
请先完成短信验证
取消
确定